
作为一名医生,
他在工作的时候,认真笃定;
作为一名学者,
他在求索的路上,实践躬行。

临床工作近二十年,完成在数字化复杂疑难种植病例达千例以上,个人总种植牙颗数超万颗,证书荣誉二十余项...
把口腔健康的医者理想践行在足下,步履不停。

于鹏院长,副主任医师,京津口腔医学会成员,海德堡联合口腔疑难种植中心院长。
国家211重点工程院校毕业是于鹏院长的基础配置。
作为中国早批接触种植牙的医生,他学术深造为中国种植牙“开荒”。

2011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习;
2013年西班牙里斯本大学访问学习;
2016年美国圣迭戈访问学习;
2018年瑞士伯尔尼大学访问学习;
2015年至2016年在世界排名前五的的牙科学院荷兰ACTA学习研究并取得专业口腔种植学硕士...
以极高的效率、精力和热情在国际知名牙科学府间补充自己。

对于鹏院长来说,不断深造是为医的根本,学术交流是医学提升的重要路径。
这些年于鹏院长总结编译了《穿颧种植-循解剖之道》《口腔种植-生物活性概念》《口腔种植并发症》《口腔种植修复-第四版》等多部著作。
受邀前往全国各地,出席学术峰会、做讲师、培训新人、带学科团队...
20年间,学术成果斐然,患者遍布海内外。

坚守职业良知,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作为医者的一部分。
作为京津地区口腔医学会成员,在京津冀地区医疗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于鹏院长组织参与学术交流、健康教育、促进口腔专业规范管理、疑难病例多学科诊疗、远程会诊等工作。
致力于提高区域口腔医疗服务能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口腔医疗服务。

这一路没有艰辛,只有深深的触动。
回忆这些年成千上万双求助的眼神变成满足和感谢,于鹏院长心里永远热忱。

中国种植牙历史是从无到有的发家史。
数字化技术和微创种植的引进,让更多人接触到世界先进的口腔种植修复理念。
于鹏院长便是在数字化种植技术在中国拓展过程中的领先者。

早在2011年,于鹏院长就参与到马尔科·佐里奇(天津泰达球员)牙齿种植手术的整个过程中。
2011年10月22日,泰达对国安比赛中,佐里奇左侧门牙和切牙不慎被撞脱落。当时,经诊断,他的牙床撕裂,一小块保护牙齿的上颚骨也完全碎裂。
于鹏院长为佐里奇设计种植了可以永久使用的人工牙,而且还为他配备了一副护齿,佐里奇笑着说:这是我在决赛中的“新武器”。

多年海外交流、学习的经历,让他对欧美循证医学的科学严谨性着为认同。
“循证医学不仅是一个概念,它应该深入到所有医务人员心中,并且成为行为规范。”
秉行循证医学严谨、有效的种植原则,在二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于鹏院长完成数字化复杂疑难种植病例达千例以上,个人总种植牙颗数超万颗。

“半口全口牙缺失,牙槽骨丢失严重,给种植牙带来非常大的挑战,更有一部分患者因严重骨量不足被告知无法种植牙。”
目前循证医学理念和数字化种植牙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借助海量有效的临床数据和数字化“骨增量”、“ALL-ON-4”等技术,已攻克疑难种植手术中所面临的诸多“障碍”。

特别考究了东方人的口腔特性,如牙槽骨厚度、深度等的不同,同时兼顾东方人的饮食文化及审美需求,结合数字化技术实现微创种植和即刻负重。
“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更多牙缺失老人恢复正常咀嚼功能。”

“老年人的口腔情况比较复杂,所以为高龄患者进行种植治疗前,必须对其全身状况、生活习惯等进行全面的了解。”
做医生的初心,是真正想患者之所想。

于鹏院长曾接治过一位上颌骨极度萎缩的高龄患者。长期缺牙不能正常进食,本就不好的肠胃功能负担更重。
老人还做过心脏支架手术,要求创伤范围极小,同时又要满足老人想种全口牙的需求,目前任何常规修复都非常不好处理。
普通种植无法进行,但牙齿的情况不能再拖。

于鹏院长经过术前严谨科学的设计,结合现代口腔的国际先进数字化种植技术和顶尖种植材料,为老先生成功进行了全口无牙颌微创种植手术。
种植牙使用至今,口内状况持续良好。
数字化种植技术的应用,让许多患者的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而海德堡联合口腔应用“全流程数字化种植体系”,正是于鹏院长遍寻的与自己最佳的契合之处。
海德堡联合口腔采用国际领先的CBCT三维扫描技术,扫描精准度≤1μm,精准度更高;
3Shape数字化口描数据可瞬时建模,无需传统咬模步骤;
通过UNIC云端数据台,同步数据制作高精度方案;
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种植导板精准定位种植位点、角度及深度,让整个手术更精准、微创、高效、安全。
口腔诊疗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海德堡联合口腔一直强调多学科思维,这一点也同于鹏院长的观念不谋而合。

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并肩而行,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对他来说,秉承医生初心,深耕笃行,不负患者、不负自己,就是最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