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健康网

山东省委政法委积极探索山东心理安防敞亮工程信息平台建设

山东省委政法委积极探索山东心理安防敞亮工程信息平台建设

心理 大众网 2019-11-26 22:54
0

  初期的精神心理问题往往如同“心理感冒”,常见但却让不少不了解它的患者产生“病耻感”。一场没得到妥善处置的“心理感冒”,也可能会拖垮人体的身心防线,人们惊心于产后抑郁、青春期敏感等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山东省委政法委积极探索山东心理安防敞亮工程信息平台建设,各地市相关工作持续推进。据了解,济南市12345心理援助热线已进入调试阶段,最快12月就能正式挂牌开通。与此同时,青岛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织密“心”网,筑牢“心”防!

  山东心理安防敞亮工程信息平台实现全覆盖

  为全面开展心理服务和心理安防工作,构筑山东省心理安防敞亮工程生态体系。山东省委政法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化建设同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建设新型心理管理和服务体系,引导全省心理安防敞亮工程规范化发展。

  2019年5月,“山东心理安防敞亮工程信息平台”荣获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雪亮工程优秀创新案例奖。下一步“山东心理安防敞亮工程信息平台”将进一步充实服务数据资源,不断丰富数据服务模型和能力,为后期运用大数据经常性开展大众心理测评和心理健康查体奠定基础。目前“心理安防敞亮工程”已在山东省多地落地生根。青岛胶州市、济南历城区先试先行成效显著。

  山东心理安防工作,从平台、能力、服务和格局等多个层次入手,一步步织密“心”网,构建全覆盖信息化服务平台。凝聚“心”力,整合全省心理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确保“心”安,实施全过程精准心理服务。筑牢“心”防,建立多元化心理防治格局。

  此外,山东省针对易受心理问题侵袭的特定人群,开展系列服务活动,山东省“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近日启动,将在全省选取142个城市社区和14个农村社区开展,旨在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了解和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获取居民“心”声,掌握百姓“心”情

  济南市关注社会治理心理源头 12345心理援助热线的即将开通

  

 

  

 

  11月25日,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举办2019济南市心理健康服务知识与技能培训班。活动邀请了知名专家为大家授课,参加培训的人员是由济南市各市直、区县卫生健康部门推选上来的有从事心理健康工作意向的工作人员,为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做准备。此次培训可以提高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让他们掌握心理测评的基本方法,为下一步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参照工作规划,济南市今年公立医院心理咨询室建成率力求达到40%以上,明年公立医院心理咨询室建成率力求达到100%,探索刷医保卡支付,切实为市民带来福利。 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已筹备建立济南市“互联网+心理健康”平台,平台建设接入智慧济南平台,未来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此外,济南市心理健康中心依托济南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建立提供24小时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市民可以通过拨打12345免费获得心理咨询服务,济南市12345心理援助热线的即将开通,标志着济南市心理治疗领域职业化、人性化程度的提高。

  志于建成全国一流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青岛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青岛胶州市政法委联合各街(镇)、公安、卫健、民政、教体局等多个单位,已将全市300余处各类心理咨询(放松)室(其中12处镇(街)心理服务中心、百余处村居咨询室、公安局局机关民警心灵之家、22处基层派出所、23家医疗机构、18处敬老院、106处中小学星级标准化心理咨询室)、2138名中小学班主任、1305名心理咨询师(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1200余名志愿者信息纳入到平台中进行管理。

  平台向上对接省委政法委“敞亮工程”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和资源共享;同时与教体局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学生开发建设的心理测评平台实现数据资源互联共享,提升心理服务信息平台覆盖面,提高预警预测的科学化水平。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外部联动,实现与山东省委政法委、市教体局等各项数据的对接与工作的开展。

  10月30日,青岛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推进工作现场会议举行,全面部署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具体要求为进一步建立预防、治疗、康复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及时化解不良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事关平安青岛建设,事关家庭幸福安康,要通过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青岛模式”,建成全国一流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没问题”可能才是最大问题

  克服“病耻感”,面对心理健康问题万望及时防治

  当今社会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下,人们心理接受重大挑战,尤其是高压职业人群,如企业高管、公务人员、媒体人、急救医务人员、金融行业从业者等,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由于心理健康意识淡薄、心理卫生知识缺乏或是对心理疾病忌讳,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这种“忌讳”部分源自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源于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知不足,面对“病耻感”应理性看待。精神心理疾病并不等于精神病,我们常常走入这三大误区。

  错误认知一:心理问题=精神病

  人们认为心理问题就等同于精神病。比如很多人担心自己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会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这是典型的认知误区,心理问题和精神病是截然不同的。心理问题如同“心理感冒”一般常见,是人的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现象,避免过分恐慌。

  错误认知二:不接纳负面情绪

  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已经把心理问题与个人的精神素质联系起来,认为不开心就是想不开,甚至贴上“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等精神素质的标签。事实上,人的成长路上都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比如失恋、落榜等挫败感,这是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更顺利的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错误认知三:拒绝心理咨询

  有些患者有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有多大用处,无非是讲讲道理,做做思想工作,因而忽视或者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

  “没问题”可能才是最大问题,对此,心理健康问题多发人群做好自我防治,社会各部门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尤为重要。

[编辑:admin]